-- 24 June 2023 --

This guy had no idea how his life and the perspectives he held would be drastically changed within a year.

Shot on 25 June 2022,
My first evening ever in Melbourne.

-- 20 May 2023 --

  • 去年今天收到了一封改變我生活的電郵。

    那陣子澳洲過境剛開放,旅遊簽都不容易發放,

    更不用說一個東南亞二十出頭沒學歷沒產業沒成家的男子,

    妥妥地一臉跳飛機騙簽證的樣子。

    那時候網上各大論壇的總結都是平均六個星期才知道結果,

    我忘不了天天早起就刷郵件的煎熬。

    終於,可能是申請信裡面夾帶的澳國立大學錄取通知奏效了,

    也可能是像模像樣的官網或 Spotify Artist 的頁面神助攻,

    我提早買下飛往墨爾本的機票總算沒浪費。

    天曉得那一次出門,就開始了我從沒計畫甚至想像過的一年。

    在阿德萊德前後生活了五個月,

    踏足墨爾本、塔斯馬尼亞、悉尼、黃金海岸這些以前只是聽過的地方。

    然後離開澳洲去了峇里島,

    切實到共享辦公的青旅體驗我嚮往了兩年的數位遊牧民族的樣子;

    也意外地展開了紐西蘭房車自駕遊、

    曼谷的吃喝按摩渡假、北海道的夢一場、京都的內心平靜之旅,

    乃至台北的各種圓夢行程。

    很多時候都要思考個三秒才能反應過來自己現在在世界的哪個角落,

    連關心我的他們也都逐漸放棄理解我的行程。

    追了好多場日出和晚霞,攝影器材迭代了一批,

    算不清在機場過了幾次通宵,抱怨過多少次這樣的流離其實有多累。

    專輯進度暫緩了一年,卻也在路上錄製了十來首旅途上的歌曲做 EP,

    看了好幾場演唱會,甚至好幾次那些曾活在我耳機裡的人真的就近在眼前,

    而硬盤裡的照片影片更是海量,如同我記憶裡所沖刷的五味雜陳。

    但這些都還不是最要緊的。

    最讓我感悟的是,這一年幾乎翻騰了所有我出門前的設想 ——

    以為自己天生愛流浪,但其實我很宅很戀家,而我也確實需要沉澱那些在外頭的沖刷。

    一直很害怕自己過於依賴哪個某某,可如今我深知我那親愛的旅伴已多少次悄然撐住了我。

    也總想著要把錢投注給未來,但此刻我更願意花錢買回憶。

    過去也很外向、容易也喜歡和陌生人攀談,可原來我其實喜靜,更願意把對話留給自己或是親近的人。

    原來我是那麼那麼地喜歡日落和星空,而不再只是寫歌詞時候作意境使用。

    原來我還是花不夠時間在自己身上,卻在拍攝延時攝影或是寫旅途上的感受文章的時候才真正地溫柔了自己。

    原來我不曾意識到自己的家鄉其實也很美,只是過去未曾發覺。

    原來世界真的很大,只嘆餘生太短,卻也讓我更堅決地不把時間分配給自己不會舒心的人事物上。

    我想,這些生活方式乃至心態的變化,

    才是我當初所寫下的,想要看多點的“景色”,

    其實都發生在我自己身上。

    只可惜我愚昧,要藉助地理外力來替我意識到這一切,

    而這正是我旅行的意義。

-- 10 April 2023 --

  • 這十來天在台北,過著當初假借留學之名想要過的生活(才發現原來不念書也可以)。

    最具體、最不細碎的三個行程:朝聖百靈果週二夜、Namewee 小巨蛋演唱會、最後再搭高鐵跑到高雄聽 aMEI。

    而當那晚 Namewee 在感謝觀眾時候提到 aMEI 同一時間在高雄的演出,而我又在演唱會席間瞥見了百靈果的身影時,三者就世界好小地串在一起了 —— 而這就是我嚮往的台北生活。

    娛樂、音樂、文化、政治、自由、路名、生活方式、哪怕是各路 YouTuber 和 Podcaster… 這個土地孕育出的所有,都曾狠狠地留在我過去的十年裡。

    「台北就是我熟悉又不夠靠近的家。」

    我的台北之旅,沒有九份老街、十份天燈;沒有淡水碼頭也沒有中正紀念堂。

    有的是我在各處不知名的巷弄徒步,隨意飄蕩,吞吐空氣,採集光影;

    在不同區的誠品分店和地下書街泡一整天,重新拾回閱讀的平靜;

    到青峰安溥陳綺貞發跡的女巫店聽一場爵士、到象山看夜景、再到夜市餵飽自己;

    時而購票看自己喜歡的演出,還有單口喜劇的 Open Mic;

    然後偶爾到小巨蛋聽回我的青春。

    .

    還能說什麼呢?

    只能說當初那種既要名校光環,又要生活日常充實而滋潤,想要同時能搞點錢,還要發專輯和拍出有質感的影片浪漫自己的想法真的要不得。

    逐一列出來後才發現,當初報考學校的動機竟無一和學業有關,我所追逐的盡是生活。

    所幸,我最後選擇了如今腳下這條路,而我也很知曉能走到這裡是多麼珍貴的幸運。

    暫時放棄了學位的修習,卻也從未停止學習過。誠然,如今的我卻是輸入了太多,還來不及吞吐和沉澱。

    這一篇台北的心情抒發之快也純屬意外,畢竟我連十個月前的第一站墨爾本都還沒整理好呢。

    沒事,這一趟台北讓我平靜了許多,馴服了很多我對於進度的狂躁,同時也驗證了我預想中適合我的、落實到日常瑣碎的生活方式。

    我很期待接下來數月的休息,然後再出發。(是也該把專輯後製收尾一下了啦)

    .

    下一次的台北,除了還是想要到國家音樂廳聆賞一場交響曲和合唱以外,

    大概就是我還有幾首特別想在台北製作的歌曲,是該舒服而鬆弛地著手了。

    台北,數月後見。

    .

    Again, I’m living my best life.